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

2013秋/高雄。夕陽照港灣。旗津。高雄港。旗后燈塔、砲台

看完黃色小鴨後,

搭著渡輪來到對岸的旗津。




旗津舊名旗後,為一個狹長形的島,開發甚早。

從清朝開港通商始,萬商雲集,百業鼎盛,成為高雄首善之區。

日治時期,1898年,日本在此設立高雄第一所學校-打狗公學校(今旗津國小)。

1925年,日本取「旗鼓堂皇,津粱永固」之義,改地名為「旗津」。



旗後教會為馬雅各醫師於1866年所創建,

不僅是台灣第一個西醫醫館,並設置禮拜堂,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間的禮拜堂,

當時稱為「打狗禮拜堂」,為旗后歷史上第一座教堂和西醫診所的先驅。


高雄港為台灣第一大港,曾經名列世界前三大港口。



昔日,清朝開港通商後,高雄港市日漸興盛。


日治時期,日本持續擴建清淤,

將高雄港建設成萬噸船隻可以進出的港口,

往來航線密集。

國民政府時持續建設,

配合十大建設計畫,高雄港的港區、碼頭倍增,

轉口貿易業務量達到新高。

今日高雄港的吞吐量占約台灣總量的二分之一。



高雄燈塔又稱旗后燈塔,

清代同治三年(1864年)打狗正式開港即有建造燈塔之議。

而後船隻出入逐漸繁多,港口導航設施不足常發生船難事件,

原有中國傳統式的燈竿或旗竿已不符時代需要。

至光緒九年(1883年)始聘英國技師築西式燈塔於旗後山上。

據文獻所載,當時為磚造的方形塔,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,見距約十浬,

所有的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。



日治時期擴建高雄港,因應需求而重修燈塔。

大正五年(1916年)改建新塔於原址旁。

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,

修建後的塔身為八角形,外牆塗白色,頂部為黑色,高達十一公尺,

至頂部轉為圓筒狀,有陽臺可供遠眺。

燈室外面裝玻璃,圓頂上有風向儀,

風向儀上書寫有漢字,東、西、南、北。


從此處居高臨下,高雄港及海灣盡收眼底,

從旁邊的小徑走過去,邊可以看到旗后砲台。


旗后砲台為清代同治13年(1874)牡丹社事件後,

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,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、副將王福祿主持,

聘英籍哈務德(J. W. Harwood)四品總教習督造,

於光緒元年(1875)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臺,於次年完工。

砲台曾於甲午戰爭(1895)遭日艦砲擊毀損,

日治末期大砲因戰事需要而被熔毀,成今日之景象。



眺望高雄港灣,

遙想當年的打狗是何般的熱鬧,

百年來的變化下,

高雄港呈現不同的美,

期許燈塔和砲台繼續守護高雄港都,

讓這樣的美好可以一直下去。


By Dreaming